close

膽囊及膽道結石在國內消化系疾病中極為常見,近年來因為國人飲食習慣西化, 造成膽道及膽囊結石的流行率不斷上升,一般好發於40歲以後的中年人,其中女性多於男性。南市醫腸胃肝膽科李昭榮醫師表示,患者常因上腹痛而認為是胃痛,自行服用胃藥延誤就診,造成劇烈腹痛而送急診,有時合併發燒、黃疸,嚴重甚至會導致敗血性休克以及多重器官衰竭。檢查膽囊膽管結石常用的工具包含:生化血液檢查、腹部超音波、電腦斷層攝影、核磁共振膽管攝影等,其中逆行性膽胰管內視鏡不僅具有診斷功能,在治療上更扮演重要的角色。

李昭榮醫師指出,一名83歲罹患膽囊及膽道結石併膽管炎的彭姓阿公,因高齡手術風險大,僅安排經皮穿肝膽囊引流術,並持續觀察了近2個月,引流管使阿公的生活品質低落因此終日愁眉苦臉。最後家人將患者帶至市醫腸胃肝膽科求診,當天立即安排住院,隔日施行逆行性膽胰管內視鏡乳突切開術併總膽管取石,並於次日施行腹腔鏡膽囊切除,住院不到一個禮拜即回家休養,也不用再留引流管。

另一名高齡93歲的陳姓阿公因意識改變送至急診,因敗血性休克住院。陳阿公表示上腹悶痛已有相當長一段時間,常常自認為是胃病就近至診所服藥,醫師考量其過去曾有總膽管結石病史,且電腦斷層顯示併發肝膿瘍,總膽管結石是非處理不可,但因患者年齡及體力,傳統開腹手術勢不可行,故會診麻醉科,於麻醉科醫師全程照護之下,靜脈麻醉施行逆行性膽胰管內視鏡併取石,陳阿公順利康復出院。

李昭榮表示,內視鏡逆行性膽胰管攝影術一直是膽道、胰臟疾病的重要診斷及治療工具,且免除了開腹手術,不僅恢復快、住院短,也無疤痕,年紀較大的長者也能進行;且不僅用於總膽管取石,對於阻塞性黃疸的診斷與治療也有相當幫助,藉由內視鏡置放內引流支架或經鼻外引流管,可有效緩解黃疸。不過膽胰管內視鏡也有其併發症,如胰臟炎、膽管炎、術後切口出血、腸穿孔,且對於臨床狀況不佳及老人家依然有一定的風險,這部分則需仰賴良好的醫病溝通以及醫師的經驗。李昭榮補充,總膽管結石經內視鏡取出後,合併膽囊結石的患者亦須再進一步接受腹腔鏡膽囊除手術,避免續發性總膽管結石;但是,儘管再施行腹腔鏡膽囊切除,膽管結石復發率為0~20%,通常在手術後三年內發生,只有定期追蹤或提高警覺,才能早期偵測,以便經由內視鏡方法取出。

李昭榮說,近年來由於核磁共振膽胰管攝影的發展,單純診斷性的內視鏡逆行性膽胰管攝影術已被大量取代,但逆行性膽胰管內視鏡的治療角色,仍無可取代,現今大部份總膽管結石及阻塞性黃疸,幾乎都是經逆行性膽胰管內視鏡的相關技術來治療。然而,逆行性膽胰管內視鏡較一般內視鏡困難,需有經驗之內視鏡醫師方能安全執行。台南市立醫院執行此一技術已有20年的經驗,接受取石術的患者最大為103歲,現在已經106歲了,仍健康的在門診追蹤。

http://www.uho.com.tw/sick.asp?aid=16003

就如文章所說的,一般是會痛個一兩個小時,但有有可能是很短暫的時間,無論如何,當下就應該要馬上去做檢查,如果在疼痛的同時石頭移動時磨損管道,就可能造成發炎發燒的狀況,那就一定要送急診,絕不要再說忍一忍就好,或是不痛就不管了。

在急診室,絕對不要著急,真的想幫助患者就是把所有症狀說清楚,不要窮追猛打的問護士或醫生,問重點:那現在該怎麼做,就好!多注意,要各位不要窮追猛打不代表你發現有問題就不問,問就是要請護士來看,說清楚你是幾號病人,看清楚是誰負責你,這樣才能當下解決你的問題。

通常膽管有石造成發燒是冷熱交替,時好時壞,若有打抗生素就會不斷的發汗,這時在旁照顧患者的人要幫忙把汗擦以免吹到風又著涼!通常這一段時間到住進病房前是一口水跟食物都不能吃!一點點都不行,水也不行!

熬過急診室後就會順利很多。

唯一在病房需要注意的就是患者在病床上躺的姿勢,能下床動動就動動,不行也不要固定一個姿勢不動,這樣會造成關節僵硬,更有可能受傷,最容易受傷的地方就是膝蓋!

提供我所看到,照顧的心得給需要的大家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powergum 的頭像
    powergum

    PowerGum Gum

    powergu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